自20年代Walter Gropius於德國創立包浩斯學校迄今,其所講究ㄧ苟不絲俐落的線條,洗鍊的極簡精神,無不對後代建築、工業設計與文化藝術產生重大影響,甚至是時尚界也被感染包浩斯風尚,尤其向來訴求實用機能的紐約時裝周,更是可見一斑。以近幾季時裝周為例,2012春夏的Derek Lam、Narciso Rodriguez,以及今年2月甫結束不久的2012秋冬的Calvin Klein、BCBG Max Azria等,皆能見到包浩斯風格蹤影。

構成主義是包浩斯的潛在基因
眾所皆知,包浩斯的起源來自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,於1919年在威瑪( Weimar)將威瑪藝術學院(the Weimar Academy of Fine Art)與工藝美術學校(the Grand Duc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)合併成立包浩斯學院(Bauhous School),主導著工業設計應和手工藝與藝術結合,不分彼此的藝術烏托邦世界。期間的包浩斯主義還可區分成威瑪、德紹與柏林時期三大階段,但包浩斯主義的起源,可再往前溯及至更為早期的俄國藝術家的新提議。

 

1926年左右,包浩斯德紹時期的教師合影。

1926年左右,包浩斯德紹時期的教師合影。

拜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政經局勢所賜,俄國有不少藝術家諸如康丁斯基(Wassily Kandinsky)、塔特林(Vladimir Tatlin)、馬列維奇(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)、利西斯基(El Lissitzky)、羅欽可(Alexander  Rodchenko)等,他們認為應用美術和純粹美術不該分家,所有的藝術創作都該以生活為出發點;那些描繪抽象幾何的創作已不能再高樹一格,應該回到現實生活本身,為實用而存在。也因此,講究外觀造型需取決於機能訴求的構成主義(Constructivism)成了這群藝術家標榜理念。而這樣的構成主義也影響到後來的荷蘭風格派(De Stijl)與包浩斯主義;對於裝飾造型力求簡化,回歸到以功能為出發點;對於色彩與幾何圖像之應用,也是愈趨精簡,從三原色與黑白無色系構築創作想像,從拋物線到方角與三角的邏輯組合,構造物件型體。

 

左為塔特林於1911年的作品「saileo」,右為設計第三國際紀念碑的模型,其螺旋造型影響不少後代工業設計。

左為塔特林於1911年的作品「saileo」,右為設計第三國際紀念碑的模型,其螺旋造型影響不少後代工業設計。

荷蘭風格派充實了包浩斯的結構功能
而俄國前衛藝術家的構成主義路線,影響了荷蘭風格派,此風氣也逐漸從荷蘭風格派渲染至德國的包浩斯。所謂的荷蘭風格派是指藝術家們追求平面、色彩與造型的排列組合運用,最為人印象深刻的是蒙德里安( Piet Mondrian)與都斯伯格(Van Doesburg),他們將垂直與水平線條組合成幾何形體,並以原色作不同排列呈現,在當時引起一陣旋風,不管是繪本創作或是家具等工業設計,皆能見到荷蘭風格派的影響力,尤其是蒙德里安的幾何造型,更是已故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t,及當代設計者的繆思靈感來源。

 

都斯伯格設計的單椅(左),由義大利卡西納家具生產;蒙德里安的幾何造型(中)至今仍成就不少設計典範,如右圖Yves Saint Laurent的1965年作品。

至於包浩斯創立初期,即是講究應用藝術,讓建築、設計與繪畫等創作全都整合一起。而荷蘭風格派與包浩斯的關聯密切,則是要到Walter Gropius邀請荷蘭風格派的都斯伯格,前往學校開辦講座之後,讓原本講究表現主義與訴求手工藝精神的包浩斯開始改頭換面,開始更注重構成主義所強調的造型宣言,規律化的秩序導向讓包浩斯的現代化工業設計精神更佳鞏固。

 

藝術家康丁斯基1921年的作品「Red Spot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蕭老師畫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