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版位 http://howben1987.pixnet.net/blog
目前分類:美術史 (8)
- May 24 Tue 2016 12:24
三重 蕭老師畫室 藝術 美術 設計 基本試題 精選試題 命題率高
- Nov 26 Tue 2013 22:32
機能美學~包浩斯Bauhous
自20年代Walter Gropius於德國創立包浩斯學校迄今,其所講究ㄧ苟不絲俐落的線條,洗鍊的極簡精神,無不對後代建築、工業設計與文化藝術產生重大影響,甚至是時尚界也被感染包浩斯風尚,尤其向來訴求實用機能的紐約時裝周,更是可見一斑。以近幾季時裝周為例,2012春夏的Derek Lam、Narciso Rodriguez,以及今年2月甫結束不久的2012秋冬的Calvin Klein、BCBG Max Azria等,皆能見到包浩斯風格蹤影。
構成主義是包浩斯的潛在基因
眾所皆知,包浩斯的起源來自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,於1919年在威瑪( Weimar)將威瑪藝術學院(the Weimar Academy of Fine Art)與工藝美術學校(the Grand Duc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)合併成立包浩斯學院(Bauhous School),主導著工業設計應和手工藝與藝術結合,不分彼此的藝術烏托邦世界。期間的包浩斯主義還可區分成威瑪、德紹與柏林時期三大階段,但包浩斯主義的起源,可再往前溯及至更為早期的俄國藝術家的新提議。

1926年左右,包浩斯德紹時期的教師合影。
拜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政經局勢所賜,俄國有不少藝術家諸如康丁斯基(Wassily Kandinsky)、塔特林(Vladimir Tatlin)、馬列維奇(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)、利西斯基(El Lissitzky)、羅欽可(Alexander Rodchenko)等,他們認為應用美術和純粹美術不該分家,所有的藝術創作都該以生活為出發點;那些描繪抽象幾何的創作已不能再高樹一格,應該回到現實生活本身,為實用而存在。也因此,講究外觀造型需取決於機能訴求的構成主義(Constructivism)成了這群藝術家標榜理念。而這樣的構成主義也影響到後來的荷蘭風格派(De Stijl)與包浩斯主義;對於裝飾造型力求簡化,回歸到以功能為出發點;對於色彩與幾何圖像之應用,也是愈趨精簡,從三原色與黑白無色系構築創作想像,從拋物線到方角與三角的邏輯組合,構造物件型體。

左為塔特林於1911年的作品「saileo」,右為設計第三國際紀念碑的模型,其螺旋造型影響不少後代工業設計。
荷蘭風格派充實了包浩斯的結構功能
而俄國前衛藝術家的構成主義路線,影響了荷蘭風格派,此風氣也逐漸從荷蘭風格派渲染至德國的包浩斯。所謂的荷蘭風格派是指藝術家們追求平面、色彩與造型的排列組合運用,最為人印象深刻的是蒙德里安( Piet Mondrian)與都斯伯格(Van Doesburg),他們將垂直與水平線條組合成幾何形體,並以原色作不同排列呈現,在當時引起一陣旋風,不管是繪本創作或是家具等工業設計,皆能見到荷蘭風格派的影響力,尤其是蒙德里安的幾何造型,更是已故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t,及當代設計者的繆思靈感來源。

都斯伯格設計的單椅(左),由義大利卡西納家具生產;蒙德里安的幾何造型(中)至今仍成就不少設計典範,如右圖Yves Saint Laurent的1965年作品。
至於包浩斯創立初期,即是講究應用藝術,讓建築、設計與繪畫等創作全都整合一起。而荷蘭風格派與包浩斯的關聯密切,則是要到Walter Gropius邀請荷蘭風格派的都斯伯格,前往學校開辦講座之後,讓原本講究表現主義與訴求手工藝精神的包浩斯開始改頭換面,開始更注重構成主義所強調的造型宣言,規律化的秩序導向讓包浩斯的現代化工業設計精神更佳鞏固。

藝術家康丁斯基1921年的作品「Red Spot」。
- Nov 26 Tue 2013 22:03
西洋美術派流一覽表(1)
西洋美術派流一覽表
|
- Nov 26 Tue 2013 22:02
西洋美術派流一覽表(2)
西洋美術派流一覽表(2)
|
- Nov 26 Tue 2013 22:01
西洋美術派流一覽表(3)1900-1950年
西洋美術世紀 |
西洋美術年代 |
西洋美術流派名 |
西洋美術風格、畫家或備註 |
|
[20世紀] |
||||
20 |
1905 |
野獸派 (Fauvism) |
|
|
1907~1914 |
|
|||
1909~1915 |
|
|||
1910 |
|
|||
1910~1920 |
形而上主義 |
|
||
1913 |
達達主義 ( Dadaism ) |
|
||
1914~1945 |
巴黎畫派 |
s |
||
1914~ |
s |
|||
1914~1918 |
s |
|||
1915 |
|
|||
1915 |
|
|||
1920~1970 |
機動主義 |
s |
||
s |
幻想派 |
|
||
1924~1966 |
超現實(Surrealisme) |
|
||
1950 |
新寫實主義(新達達主義)(Nouveau Realisme ) |
|
- Nov 26 Tue 2013 22:00
西洋美術派流一覽表(4)1950年以後
西洋美術世紀 |
西洋美術年代 |
西洋美術流派名 |
西洋美術風格、畫家或備註 |
|
[20世紀] |
||||
1954~1965 |
普普藝術(硬邊藝術)(Pop Art) |
|
||
s |
記號表現派 |
記號為「抽象化的物體本身」的一種表現。「形」並不足以寄託畫家的無限精神,故打破了形象限制,創造一幅畫就等於一個新事物的誕生。 |
||
s |
幾何形表現派 |
以科學的方法作畫,注重分析、對稱、排列、節奏等等。類似原始藝術中的裝飾藝術。 |
||
s |
新具象主義 |
受爆發於巴黎而由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出發的存在主義影響。和抽象藝術分庭抗禮,並主張依據傳統的精神把握真正的真實,且利用具象繪畫來表現潛藏於內心的「人間性」,其特點是暴露人類生存的苦惱與社會的邪惡。在技法上,放棄印象派的色彩技巧並將對象單純化。 |
||
s |
新表現主義 |
|
||
s |
新即物主義(Neue-Sachlichkeit) |
主張以我們的生活基礎來描繪大自然。 |
||
s |
新造型主義(Neo-Plasticism) |
s |
||
1960 |
地景藝術(Land Art)大地作品(Earth Works)大地藝術(Earth Art) |
|
||
1960~1970 |
最低限藝術 |
s |
||
1962~1965 |
抽象表現主義( Non-figurative Art) |
|
||
1965 |
|
|||
1966 |
觀念藝術 |
|
||
1970 |
超級寫實主義 |
|
||
s |
空間藝術 |
否定用筆塗繪的繪畫,也反對刀雕鑿的藝術,因為圖布上的顏色及直立的雕像,都已失去了意義。繪畫的第一空間;浮雕的第二空間雕刻的第三空間;而它是屬於第四空間的藝術。似佛家「禪」的精神。 |
||
s |
現代雕塑 |
|
||
s |
電視藝術 |
|
- Oct 25 Fri 2013 15:07
繪畫的思考者---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
馬格利特
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1986-1967
比利時畫家,他十四歲開始學畫。 1916年,馬格利特進入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學習在1922年,便在壁紙工廠做一名設計師。這時,馬格利特為了找尋題材,便開始留意身邊的事物。
1925年,馬格利特決定為自己的繪畫風格找尋新方向,放棄抽象畫法。他喜歡以細心的安排,將不相干的事物並置,造成荒謬的感覺。
1927年移居巴黎,正式投入超現實主義。他認為要打破理性秩序的視覺習慣,使畫中物體具有肖似性。因此馬格利特喜歡選用冷調的色彩、稀薄的平塗、界線明確清楚的繪畫式。
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基里訶的超現實畫作,他也是超現實畫派的畫家。馬格利特從他的畫中發現繪畫可以表達出畫作本身以外的東西。
【這不是一個煙斗】
他最有名的一幅畫是「圖像的叛逆」,畫的是一個真實的煙斗,但是下面卻寫著:「這不是一個煙斗」。
他的畫作也想破壞物理世界的教條式觀點,利用概念矛盾的干擾,讓我們對作品的期待相反,他的繪畫擾亂了心智和生活間的妥協關係,並且顛覆了我們對空間的感受。例如下面的幾幅作品中,畫裡的靜物不是畫在畫布上,而是站在一面有框的空白畫布上。或是畫出三度空間和二度空間的矛盾,暗示真正空間和錯覺空間面對面時有某種對立的關係存在,探索了真實物件與繪畫幻象之間的關係。
幽靈般的風景
在《幽靈般的風景》(Le paysage fantôme,1928)中,馬格利特做了革命性的安排,這回,
文字不再是寫在阿米巴圖像中,也不是寫在一棵樹或是一個靜物上,他將文字「山」
(montagne)直接橫寫在一個女人的臉上,一個沒有表情的女人的臉上,形成前所未有的張力。張力的來源或許能夠解釋,就像前面幾幅畫,這裡也發生了圖像與文字符旨的衝突
不可能之事
人的命運
情人1928
兩個接吻的人,被白布蒙住了臉部頭部,他們看不見彼此,怎能說是情人?這意味著:「愛情盲目」?還是「愛情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」?白布裡面隱藏的果真是人嗎?西裝下的必然是男人,而洋裝內的必定是女人嗎?為什麼我們會被兩個蒙臉接吻的人給嚇了一跳?
文字畫
強暴1934
馬格利特的圖畫本身就具有十足的震撼力,挑戰著我們的視覺經驗,例如《強暴》這張畫。看到這樣一張由性器官構成的臉,或是由臉暗示出的性器官,人體的重要部位可以相互交換,性器官出現在五官中與慾望最接近的「眼部」與「嘴部」,十足創意。這張畫可以引發的有關於女人、性別文化的聯想與討論將是多麼豐富,透過人體器官的巧意置換,圖像本身極為突出,「強暴」一詞的狹義定義可以取代圖像,與圖像產生連結,去解釋圖像;而它的廣義定義則有助於觀者連結出圖像的多元意義。
集體發明1935
《集體發明》是馬格利特以「海洋」為問題得到的答案。海洋前面有一條令人驚訝的人魚,它的確是「人」與「魚」的組合,但是不同以往「美人魚」的形象,我們看到的不是「人頭魚身」,卻是「魚頭人身」這樣罕見的組合。不是美豔優游於海中的「人魚」,卻是面無表情、躺在沙灘上、似乎動彈不得的「魚人」。這些微妙的轉換,讓我們驚訝之餘不能不重新思考我們對「人魚」的認知。
- Oct 25 Fri 2013 15:06
西洋美術簡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