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土水HUANG TU-SHUEI(1895-1930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黃土水被公認為是臺灣近代第一位極為出色的天才型雕刻家,在臺灣雕刻藝術的發展史上有一定獨到的地位。他的人生雖然短暫,僅僅活了三十六個年頭,卻非常豐富多彩,並為後人留下了不少傑作。

        一九一一年,十六歲的黃土水自大稻埕公學校畢業,並順利考上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,由於學校全部公費,畢業展作品「觀音大士」和「彌勒佛」木雕深獲激賞;翌年在母校校長的推荐之下,以「鐵拐李」木雕送審,順利保送至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就讀;該校成立於一八八七年,黃土水是第一個進入該校的臺籍青年,在當時可是一項了不起的殊榮。黃土水從這個時候開始正式接受西洋式的雕刻教育。

       他雖然主修木雕,對於其他雕塑課程也潛心研究,非常用功。二十六歲那年,黃土水以第二名優異的成績畢業,免試直升研究科。在學期間,黃土水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,佳作不斷,備受各方的矚目。他的作品最為人所稱道的地方,就是能在寫實性的手法中,又融入了鄉土的關懷以及生命的內涵,極具個人風格。譬如「甘露水」、「擺姿勢的女人」、「郊外」、「釋迦立像」、「南園」﹝又名「水牛群像」﹞都是這樣的風格。「南園」完成於一九三年,這一年年底,黃土水因盲腸炎引發腹膜炎不治。南園也就成了黃土水最後的遺作。

黃土水於1922年時,對於台灣風景的觀察,寫下的文章<出生於台灣〉提出他將來所製作的雕刻:將捨棄對女子裸體的描寫,如《甘露水》《擺姿勢的女人》,開始製作一系列台灣鄉土的作品,「牧童」「農村」、「水牛」等等,便成為他作品常見的主題·此一題材的轉變,今研究:認為「水牛」等圖像的出現→他個人創作從「學院派唯美的裸體」,走入「鄉土田園」來「歌詠台灣」鄉土,展開對自己家鄉的鋪陳,並不斷地對自我省思,逐漸地發展出對台灣土地的認同。

黃土水的雕刻,風格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自然主義的寫實性中,表達了自己

內涵與對鄉土的關懷。黃土水一生真正應驗了「生命雖短暫,藝術卻永恆」這句話。

 

石膏浮雕,黃土水生平最後的大作,亦為最為知名之經典作。原作嵌於台北中山堂後廳壁上,並存三件原模複製作,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(現國立台灣美術館,玻璃纖維製)、台北市立美術館(青銅製)、高雄市立美術館(青銅製)。

《水牛群像》的別稱是《南國》,為一石膏淺浮雕作品,主要描繪的是臺灣傳統農村當中的閒緻之景,實為黃土水對臺灣農村風景一貫的現實主義之經驗。「水牛群像」是由悠閒的五頭牛側身像和三位裸身的牧童側身像所組成,在芭蕉樹之下共享悠閒片刻,構圖完整,旋律悠揚且溫婉。三個牧童的姿態完全不同,或騎或立,三個斗笠的處理方式也各有不同。五頭水牛的方向也有變化,四頭大水牛分別由左右兩個方向行來,小牛居中,有被父母親保護的意思,尤其是小牛和小牧童的互望眼神中,流露出溫馨的關懷。

女孩胸像.1920.高49cm.大理石雕.台北市太平國小典藏

牡丹花

1915 年

木雕

14 x 14 公分

 

甘露水

1919

大理石雕

 

黃土水自一九一九年開始雕塑〈甘露水〉大理石雕,並於一九二一年入選第三屆帝展。黃土水認為白色晶透的大理石表達出光滑純潔的感覺,具有和木雕完全不同的美感。這件以裸女為題材的大理石雕,又名〈蛤仔精〉,雕刻了從張開的蚌殼現身,帶水氣的靜思少女。整個結構除了兩腳一前一後互相交錯,其餘皆採對稱的雕刻技法,足以表現細膩的內涵。大理石雕像,入選1921年第三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。原藏於台灣省議會,之後下落不明。

 

 

 

 

山童吹笛(1918)

 

石膏像,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,為臺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。原作下落不明。

  

 


釋迦出山.1927.111×34×36cm.石膏.原作原為魏火曜珍藏,後收藏於高雄市立美術館.
銅.台北市立美術館、高雄市立美術館、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、國立歷史博物館、台南開元寺、台北龍山寺...

 

http://www.aerc.nhcue.edu.tw/8-0/twart-jp/html/ca-675v.htm

http://www.google.com.tw/search?hl=zh-TW&rlz=1T4ADFA_zh-TWTW411TW411&q=%E9%BB%83%E5%9C%9F%E6%B0%B4&ct=broad-revision&cd=5&ie=UTF-8&sa=X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蕭老師畫室 的頭像
    蕭老師畫室

    蕭老師畫室 /工作室/台北 畫室/新北市畫室/三重畫室

    蕭老師畫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